此后由于黑人抗争与国际压力的作用,相对差距在逐渐缩小,但由于收入数额变大,绝对差距还在扩大。
李昌平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的诉说等,似乎着眼于农民是弱者受压迫 者。从1980年代未以来,争论双方所持的道路 又添加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道路之争。
直到1980年9月才在贫困地区 为包产到户 开了一个口子。他们都不是基于中国农民是现制度的支撑者又是现制度的破坏者的支点,等于轻估了中国农民潜在力量,因而仅仅将三农问题置于社会底层问题,或将仅仅农民视为需要保护的阶级以及仅仅将农业视为需要保护的产业等作出各种各样的政策选择——三农问题本身已强烈地批判着现制度,而理论对现制度的破坏性批判得又不彻底。如温铁军先生较多地说到农民支付现制度成本,较少地说到农民对制度的破坏性。该书还系统考察了美国、德国、法国、曰本、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农业以及持续农业本身的局限性问题。?前几年,大多认为,三农 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又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正因为大一统的国家是一个强大与弱小的矛盾的自我同一体,中国历史上有过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四个最为苦难与混乱的分裂时期。写到这里,就不能不点到李昌平先生的名字。当前,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王勤,2007a):(1)东盟自身的经济一体化。
加里曼丹走廊——以农业种植园和采矿业为主。1990—2011年,东南亚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从128.21亿美元增至1165.39亿美元,增长8.1倍。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和获得的利益。但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和大量热钱流入,一些国家物价上升,货币升值,股票价格上涨,房地产迅速回升,资产泡沫逐渐形成。
全球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使得东南亚的汇市和股市急剧下挫,外国资本大量撤离,印尼盾与美元的比值曾跌至三年来的新低,菲律宾比索汇率创下一年半来的新低,新元汇率也降至2007年以来的最低点,越南股市市值跌幅高达58%,新加坡下跌47.5%,马来西亚也跌去约40%(IMF,2010)。在2010年世界服务出口贸易的排名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分别列第10、27、29、40位。
2010年2月,新加坡公布未来十年新加坡的七大经济战略,确定了转向通过技能和创新来巩固已有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近几年,流入东南亚国家的外资持续扩大。近五年,印尼经济增长主要由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其中国内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先是被迫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到1998年9月起开始普遍转向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
东南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竞争力,它是各国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1993年柬埔寨新政府成立后,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新政府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对内政策的重点,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训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外援。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面临着重新构筑区域经济与政治新秩序的局面,东南亚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的合作,以及东盟组织扩大化,使东南亚成为世界和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2012年,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的东盟企业仍为4家。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实施了扩大内需和刺激经济的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经过西方殖民者实力的消长变化,它们在东南亚地区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其中,各国在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成品出口额、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重、制造业增加值的中高技术产品比重、制成品出口的中高技术产品比重等6项指标的世界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东南亚国家取得独立后,各国相继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由于东盟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东南亚各国在世界进出口贸易的地位上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第三大办公自动化设备和通讯器材,以及世界上化工、医药、纺织等重要出口基地。三、东南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东南亚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指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综合国力,它是一国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内的国际比较优势和劣势的综合体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经济取得了较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推行以进口替代为主的工业化战略。东南亚经济的开放经验表明,全球化使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对各国的生产流程、产业升级、对外贸易乃至经济政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2012年,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的东盟企业仍为4家。
2009年,新加坡丰益国际公司(Wilmar International)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300位。东南亚国家农业产值比重虽呈下降趋势,但一些后起国家农业部门仍占重要地位。
二、东南亚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中,东南亚经济迅速崛起,各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区域产业分工深化,生产要素流动扩大,区域经济整合加快,该地区经济呈现出一系列格局性的变化。东南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竞争力,它是各国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印尼是东南亚国家中受危机冲击较小的国家之一。当前,东南亚已成为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各国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
各国政府加快了国内金融机构的重组,实施银行金融机构的合并,积极处理不良金融资产。泰国尽管2011年贸易额和出口额首次分别超过4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关口,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和油价上涨,使得泰国的贸易顺差大幅缩减,从而也导致净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下降。其中,新、马、泰、菲、印尼分别是世界办公和通讯设备的第5、9、11、12、14大出口国(占16.4%),新、马、菲、泰分别是世界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的第1、9、10、11大出口国(占29.9%),新、泰是世界化工产品的第7、13大出口国(占3.3%),泰国是世界汽车的第8大出口国(占1.7%),新加坡是世界医药产品的第7大出口国(占1.3%),印尼、泰国、越南是世界纺织品的第11、12、13大出口国(占4.3%),越南、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分别是世界成衣的第7、8、11、13大出口国(占7.3%)。东南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后发优势,各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制度安排等的比较优势以及外国资本与技术的支持形成了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这些国家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和制度性的障碍又制约了其竞争力的提升。
1986年底,越共六大确立了经济开放与革新的方针,制定和实施了农业承包制、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国内价格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吸引外国投资等一系列经济革新的重大措施,推进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东南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是各国在国际竞争中所体现出的综合经济实力,它包括了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王勤,2007b)。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东南亚经济普遍出现衰退或减速,但到2010年各国相继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成为亚太地区经济重要的增长极。[3]王勤主编,2012:《东南亚地区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迅速起飞,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旅游中心等,并跻身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1997年7月,东南亚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
强调区域一体化内容的多样性和开放度。根据该规划,印尼政府将重点发展六大经济走廊,着力推动交通、通讯、能源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工业中心,力争实现在2025年跻身世界十大经济强国的远景目标。2007—2009年,马来西亚个人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5%上升到95.7%,2010年私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面对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尤其是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等谈判的展开,东盟已意识到必须加快区域经济整合的步伐。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和获得的利益。2010年,各国经济相继从衰退中复苏,经济增长加速,出口贸易回升,外资大量流入。
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是与世界工业化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相适应,但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仍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进程中,东南亚国家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012年11月,东盟与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署了《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正式启动了覆盖16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澳新—东盟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和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生效。
怎样选定监护人固然极其重要,但如何促进、督导监护人在监护职责履行过程中尽职尽责亦不容忽视。 [阅读]
一条道路的成功开辟和修筑,虽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往往都会由一个强大的领导团队发挥价值生产和规范协调的功能。 [阅读]
[24]津田真一郎,见前注[16],第41页。 [阅读]
但时至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的19世纪末,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在日本的影响已大为削弱,竟然达到等同废品屑物的地步。 [阅读]
邓安庆翻译的版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阅读]
第三,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认识到振兴中华就需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 [阅读]
然而,梁启超的自由权利观在诸多方面折射出东学的背景。 [阅读]
人们对法哲学和法理学深入且全面的思考总是紧跟社会灾难、制度危机和政治变革。 [阅读]